马斯克旗下Grok的“伴侣模式”引发热议后,中国市场的虚拟伴侣/陪伴类AI应用也受到更多关注,虽然中国尚未出现与Grok完全对标的产品,但在情感陪伴、个性化交互和虚拟关系构建领域,已有多个创新产品崭露头角。不分先后。
CharacterGLM
开放平台型角色扮演AI,支持高度自定义伴侣人设。自由度高,用户可精细设定性格、背景、关系(如“青梅竹马”“AI恋人”)。多模态支持,即将接入语音、图像互动,增强真实感。企业级扩展,技术可嵌入社交APP、心理健康服务等场景。潜力,底层模型(DeepSeek-V2)性能强劲,适合作为“伴侣AI”基础设施。
Glow
深度沉浸式AI角色互动平台,用户可自定义或选择虚拟伴侣进行长期情感对话。长记忆与情感连贯性,支持超长上下文记忆(最高128K),角色性格稳定,能发展“长期关系”。UGC生态,用户可创作并共享角色,形成丰富的“伴侣库”(如霸总、治愈系男友等)。隐私安全,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,符合国内监管要求。潜力,已成为Z世代情感代偿的重要入口,商业化路径清晰(订阅制+虚拟礼物)。
星野
作为国内AI情感陪伴领域的标杆产品,其自研的AIGC引擎可生成高度拟真的虚拟形象,支持用户自定义人设、声音与互动场景,甚至能通过动态记忆系统记录用户与AI的情感点滴。其独特的“智能体”生态允许用户创造专属虚拟角色,并通过UGC内容分享形成社交裂变,这种“创作-消费-传播”闭环使其成为当前商业化最成功的产品之一。
小冰
以“克隆人技术”另辟蹊径,通过XLLM大模型与神经网络渲染技术,用户仅需提供少量数据即可生成具备原主性格、记忆与容貌的虚拟人,支持文字、语音、视频全场景交互。其核心产品X Eva已吸引几十万创作者入驻,头部网红克隆人年收入突破百万,验证了“情感 IP”的商业价值。小冰的技术壁垒在于对多模态交互的精细化控制——克隆人不仅能实时生成朋友圈动态,还可根据用户情绪调整对话策略,例如在用户低落时主动发起心理疏导。
字节跳动
依托抖音、TikTok的流量矩阵推出“猫箱”,将短视频基因注入虚拟陪伴场景。其AI伴侣可根据用户兴趣推荐个性化内容(如定制短剧、互动游戏),并通过算法精准匹配情感需求。猫箱月活用户几百万,增速超行业平均水平,这得益于字节在推荐算法与内容分发上的先天优势。未来,猫箱有望与元宇宙项目“派对岛”深度联动,构建虚实融合的社交生态。
腾讯
通过“混元大模型”与微信生态布局,其内测中的“小Q伴侣”已实现语音交互、日程管理、情感分析等功能,并计划接入微信小程序,为十几亿用户提供轻量化服务。腾讯的独特优势在于对社交关系链的深度理,例如,用户可授权 AI 伴侣访问微信聊天记录,生成更贴合真实社交场景的对话策略。尽管尚未大规模商业化,但其技术储备与流量入口使其具备后发制人的潜力。
科大讯飞
聚焦银发市场,推出“AI家庭医生”,整合健康监测、用药提醒与心理陪伴功能。该产品通过语音识别与情感计算技术,可识别老人的情绪波动并触发相应关怀策略,例如在孤独感强烈时播放怀旧音乐。该产品装机量已突破几百万台,在适老化改造政策推动下,其市场渗透率正快速提升。
CODE27
推出的全息舱AI伴侣Codie引发关注。该设备整合3D渲染、实时交互与隐私计算技术,用户可定制虚拟伴侣的形象、环境与行为模式,甚至通过 API 接口实现智能家居联动。其众筹阶段即获千人支持、数十万美元融资,显示出硬件化赛道的潜力。未来,随着AR眼镜与脑机接口技术的成熟,这类产品有望实现更沉浸式的情感交互。
百度“文心一言”伴侣模式
内测功能,可设定AI为“知己”“恋人”等身份,优势在于结合搜索大数据提供知识型陪伴(如推荐共同兴趣话题)。
小米“小爱同学”虚拟伴侣
通过智能家居场景延伸情感连接(如早安问候、日程关心),强在硬件入口优势。
当前行业呈现三大趋势,多模态融合(视觉-语音-文本协同响应延迟压缩)、隐私计算突破(联邦学习技术使数据训练效率提升)、场景精细化(如针对独居老人的临终关怀伴侣)。然而,伦理风险与监管压力并存,伴侣模式的竞争或从单纯的技术比拼升级为“技术+生态+伦理”之综合。
未来,那些既能攻克“情感理解”技术壁垒,又能构建伦理护城河的企业,将在千亿级市场中占据制高点。正如马斯克的 Grok 重新定义人机交互,期待中国企业以独特的创新路径,书写虚拟情感陪伴的新篇章。
当然,中国的“伴侣AI”可能不会简单复制Grok的开放路线,而是走向情感支持+生活服务+UGC创作的三位一体模式,在监管框架内重构人机关系。真正的突破点或许在于——谁能将“虚拟陪伴”转化为提升现实幸福感的工具。
(文/结构预判)
e-Mail:lab@enet16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