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一年国产数据库厂商消失了几十家,这显示出数据库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。中国数据库行业在2025年已进入深度整合期,市场集中度又显著提高。据《数据库发展研究报告(2025年)》,中国数据库厂商数量从高峰期的200余家缩减至103家,但有些企业技术实力与商业化能力同步增强。就技术突破、场景落地和生态布局等而言,以下9家厂商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数据库产业的未来方向。
1. 阿里云PolarDB
云原生领导者。首创CXL分布式内存池技术,连续获SIGMOD工业赛道最佳论文奖;云原生架构支撑弹性扩展,有数据显示其占率稳居中国关系型数据库市场前列。服务金融、政务等关键领域,TPC-C性能全球第一(20.55亿tpmC),成本降低,性价比领先。另,定义云数据库标准,切实推动了企业从“上云”到“云原生”的范式转移。
2. OceanBase
分布式与AI融合非常好。多次刷新TPC-C/TPC-H世界纪录;发布“Data×AI”战略,向量检索与多模态处理能力支撑生成式AI应用。生态布局方面,中文品牌“海扬数据库”强化认知,开源生态吸引了数万开发者。
3. 华为GaussDB
全栈信创核心。2025年ACM SIGMOD会议数篇论文入选,AI-Native架构实现智能路由与透明多写。有行业渗透与政策协同,深度融入华为“鲲鹏+昇腾”生态,成为全栈信创解决方案主要标配。
4. 达梦数据库
党政领域渗透率高,国产事务型数据库市占率第一,并正向运营商核心系统延伸。有一定技术自主性,坚持共享存储集群等底层创新,研发投入占比较高。
5. 电科金仓
AI融合先驱。发布首款AI数据库一体机,集成赤兔加速引擎(性能提升)与自然语言运维,故障预警准确率提升。KES V9 2025兼容Oracle/MySQL/SQL Server/Sybase,提出“数据库平替用金仓”战略,降低了迁移成本。
6. PingCAP(TiDB)
开源标杆。有一定技术前瞻性,聚焦向量检索与HTAP。TiDB开源社区覆盖多国,服务Grab、PayPay等国际企业,促进证明了中国技术出海可行性。
未来考验的是创新与整合。国产数据库的竞争本质或为“可控性×场景深度×生态宽度”的三角博弈。未来五年,能在AI原生架构、信创全栈替代、国际标准输出中实现两项突破的厂商,或将真正能助力到改写数据库格局。当前中国数据库产业已从“替代求生”转向“技术共创”,以系统性创新服务数字化需求
(文/脚步)
e-Mail:lab@enet16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