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/N | 企业 | 备注 |
---|---|---|
1 | 三六零 | 360安全大脑 |
2 | 亚信安全 | 亚信联动防御系统AIXDR |
3 | 深信服 | AI FIRST大模型安全GPT |
4 | 腾讯 | 腾讯安全大脑 |
5 | 奇安信 | 零信任网络访问系统(ZTNA) |
6 | 华为 | HiSecEngineUSG12000系列AI防火墙 |
7 | 天融信 | 天问大模型 |
8 | 启明星辰 | 泰合安全大模型 |
9 | 国投智能 | 公共安全大数据、新网络空间安全 |
10 | 迪普科技 | 网络安全及应用交付 |
11 | 数字认证 | 数据安全解决方案服务 |
12 | 绿盟科技 | 数据安全网关DSG |
13 | 安恒信息 | AI数据安全分类分级解决方案 |
14 | 山石网科 | 可持续安全运营3.0 |
15 | 北信源 | 信源密信安全通信移动办公 |
16 | 新华三 | 商用密码应用安全解决方案 |
17 | 万里红 | 数字安全综合服务 |
18 | 长扬科技 | 工业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服务 |
19 | 梆梆安全 | 移动安全、物联网安全、数据安全 |
20 | 吉大正元 | 基于零信任架构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平台 |
21 | 长亭科技 | Al安全分析与运营管理平台(万象) |
22 | 天地和兴 | 工控安全整体解决方案服务 |
23 | 第一线DYXnet | SASE解决方案 |
24 | 天威诚信 | 网络安全服务 |
25 | 美创科技 | 银行保险机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 |
26 | 安博通 | “晶石”安全策略智能运维平台 |
27 | 博智安全 | 工控漏洞挖掘平台 |
28 | 微步在线 | 威胁感知平台-TDP、安全服务 |
29 | 斗象科技 | MSSP托管式安全运营平台 |
30 | 鹏信科技 | 安全一键应急平台 |
31 | 任子行 | 数据安全解决方案服务 |
32 | 兴汉网际 | 网络安全应用平台 |
33 | 网藤科技 | “工业互联网安全+生产安全”整体解决方案服务 |
34 | 安天 | 反病毒引擎研发 |
35 | 悬镜安全 | 数字供应链安全 |
36 | 领信数科 | 羚镜视频安全接入系统 |
37 | 亿格云 | 一体化办公安全平台 |
38 | 世平信息 | 数据库保密检查、数据泄露防护 |
39 | 天宽科技 | 天宽移动终端安全管理平台 |
40 | 无糖信息 | 重明网络犯罪情报分析平台 |
41 | 知其安 | 网络资产攻击面管理平台陆吾、AI告警分析研判平台曜鉴 |
42 | 云集至 | 全数据安全服务 |
43 | 天空卫士 | 数据防泄露(DLP)技术服务 |
44 | 赋乐科技 | 安全数据产品“FlowGuard” |
45 | 金睛云华 | AI驱动安全 |
46 | 安势信息 | 开源安全 |
47 | 雪诺科技 | 雪诺安全工作空间、第三方外包数据安全 |
48 | 中科睿鉴 | 数字内容虚假伪造检测系统和设备 |
49 | 霍因科技 | 海石数据治理安全平台 |
50 | 未岚科技 | 安全资产攻击面管理(VLASM-知我) |
2025.09 DBC/CIW/eNet16 |
演变与纵深
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数据和连接定义的时代,每一次点击、每一次交易、每一次交互都在无形的数字空间中留下痕迹,同时也暴露于前所未有的风险之中。网络安全,本质上是一场持续演进的技术博弈,是人类智慧与恶意行为之间永无止境的对抗。
早期的网络威胁大多表现为病毒或蠕虫,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展示技术能力或造成破坏,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,现如今的网络威胁已变得极其复杂和多元化。攻击者的动机从单纯的技术炫耀扩展为经济利益、地缘政治竞争甚至恐怖主义活动。高级持续性威胁这类长期潜伏、定向攻击的模式,使得防御者难以察觉和应对;勒索软件通过加密关键数据索取赎金,不仅对个人造成损失,更可能瘫痪医院、能源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;网络犯罪即服务模式的兴起,降低了攻击门槛,让即使不具备高级技术的恶意行为者也能发起有效攻击。
与此同时,攻击面也在急剧扩大。云计算、物联网(IoT)和移动设备的普及,使得传统边界防御策略逐渐失效。数以亿计的智能设备接入网络,其中许多缺乏基本的安全防护,成为攻击者入侵的跳板。供应链攻击则通过污染软件或硬件组件,在源头植入漏洞,影响范围可能波及全球用户。这种威胁的演变要求我们必须以动态、系统的视角看待安全问题,而非依赖静态的防御措施。
面对日益精密的攻击,单一技术或工具已无法提供全面保护。现代网络安全依赖于纵深防御策略,通过多层技术手段构建重叠的保护机制。
加密技术是数据安全的基石,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即使被截获也无法被解读,身份与访问管理系统通过多因素认证和最小权限原则,严格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,减少内部和外部威胁的可能性。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实时监控网络流量,识别异常模式并自动响应。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平台聚合来自不同来源的日志数据,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,从海量信息中挖掘潜在威胁。零信任架构逐渐成为主流理念,其核心是“从不信任,始终验证”,要求对所有访问请求进行严格审查,无论其来自网络内部还是外部。
迈向主动与韧性的未来
网络安全问题不仅是技术挑战,更是系统性和战略性的难题。随着物联网、工业互联网和关键基础设施的数字化,网络攻击的潜在影响已从虚拟空间延伸到物理世界。一次对电力系统的成功攻击可能导致大规模停电,对交通系统的入侵可能引发安全事故,对金融网络的破坏可能摧毁经济信心。
这种系统性风险要求超越组织边界的协作。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需要共享威胁情报,协调响应行动。国际社会尽管存在地缘政治分歧,但也需建立基本规则和对话机制,防止网络空间陷入无政府状态。2015年联合国信息安全政府专家组(GGE)达成的共识,即国际法适用于网络空间,是一个重要开端,但具体规范和执行机制仍待完善。
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正在重塑网络安全攻防的格局。它们能够以远超人类的速度分析数据,预测攻击模式,并自动化响应过程。然而,攻击者同样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开发更隐蔽的攻击手段,例如生成对抗网络(GAN)制造逼真的钓鱼邮件或深度伪造内容。这意味着技术防御必须不断进化,与攻击者保持一步之遥。
传统的安全模型侧重于被动防御,但未来的方向是主动与韧性并重。威胁狩猎不再等待警报,而是主动搜索潜伏的威胁。红队演练模拟真实攻击,测试防御体系的有效性。DevSecOps将安全集成到软件开发的每一个阶段,而非事后补救,还有韧性概念,承认无法阻止所有攻击,但需确保系统在受损后能快速恢复核心功能,如备份与灾难恢复计划、业务连续性管理,以及弹性架构设计,都是韧性战略的组成部分。
结语
网络安全是一场需要集体努力的持久战,政府、企业、技术社区和公民个人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,通过技术创新、教育普及、政策协作和文化建设,我们才能共同守护这个数字时代的未来。
(文/绯樱)
e-Mail:lab@enet16.com